作者: admin

  • 我聊聊宗庆后和娃哈哈的公关行为,营销树立企业形象

   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宗庆后与娃哈哈的公关操作,以及企业在广告法合规方面的一些现象,同时也谈谈理想汽车与乘龙卡车的对撞事件。

    娃哈哈一直有意识地塑造民族企业的形象。早在2000年代初,娃哈哈的公关就有意强调“民族企业”标签。但实际上,娃哈哈与“民族企业”并无太大关联。虽然国资委是最大股东,但杭州上城区国资委从未分红,这意味着企业盈利并未回馈国家。从这个角度看,娃哈哈与普通资本家企业并无本质区别。近年来,娃哈哈还通过关联企业、外围公司等方式,疑似转移收入和利润,减少对国资委的分红。

    此外,娃哈哈曾通过设立表外企业等手段,将利润转移出集团,使得集团本身变成“空壳公司”。这些操作显然是宗氏家族主导,与“民族企业”形象相去甚远。

    宗庆后在媒体采访中一直以“布鞋老总”的朴素形象示人。曾有主持人问他“你只有这一个女儿吗?”,宗庆后并未纠正。实际上,据传宗庆后有六七个子女,而非外界所知的唯一女儿。甚至有传闻称他在九十年代与女员工育有一女,2017年又与保姆育有一子。宗庆后为与杜建英所生的三名子女分别设立了7亿美元信托,总计21亿美元。令人意外的是,这三名子女——宗继盛、宗继昌、宗婕莉——均为美国国籍,这也引发了部分公众的不满。宗庆后“布鞋老总”的质朴形象因此大打折扣,许多过往的宣传也被证实为不实。

    这些对外形象的塑造,其实是宗家有意为之的营销行为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类行为本应受到《广告法》的规范。根据广告法第十四条,商业推广内容应明确标注“广告”或“商业推广”,以保障受众的知情权。但现实中,企业雇佣水军、软文推广等行为普遍未作标注,营销内容与自然内容混淆,观众的知情权被侵犯。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娃哈哈,许多企业在产品宣传时也未严格遵守广告法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,导致营销乱象频发。

    说到广告法,不得不提今年八月理想汽车与乘龙卡车的对撞事件。理想汽车在宣传自家产品安全性时,直接展示乘龙卡车的品牌Logo,并通过对比突出自身优势。这种做法实际上已经违反了广告法第十三条关于“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”的规定。理想作为大型企业,却在广告中公然踩踏竞品,实属不当。

    整体来看,国内不少企业在宣传和营销过程中存在“擦边球”行为,游走在法律边缘。由于执法不严,一些企业长期无视广告法,通过误导和不规范宣传获得市场优势,形成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局面。

    再说小米的营销。小米与B站博主的合作商单中,明确要求对比并拉踩苹果,突出小米手机的优势。这种明目张胆违反广告法的行为,在大企业中也屡见不鲜。作为曾经的小米用户,我对雷总和小米的评价也因此大打折扣。以前我会为家人、自己购买小米的手机、电脑、路由器等产品,但现在除了测评外,基本不会再选择小米,尤其是小米汽车。

    归根结底,企业的营销推广行为如果不严格按照广告法规范,未标注广告、随意拉踩竞品,最终损害的是大众的知情权和市场的健康发展。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关注并推动这一问题的改善。

  • 悬疑推理小说属于”钩子文学”吗?东野圭吾为什么难获诺贝尔奖文学奖

    悬疑推理小说本质上属于“钩子”文学,和当下流行的短视频钩子文案,没有本质区别,这是悬疑推理小说作者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根本原因。钩子文学就是用一个吸引人的点把读者“钩”住,让人能够一直读下去,了解那个真相。相信你看过抖音钩子短视频,一下就理解了,抖音充斥着大量的这种视频,讲得很有吸引力,用词引人入胜,但事实内容往往很空洞。

    悬疑推理小说是类似的,比如一开始往往有个罪恶的事情发生,为了探明真相或者凶手,不断的写情节,接近真相,直到后半段读者终于解开真相,到此小说结束。这种文学作品很难看第二遍,对吧,你已经知道真相和凶手了,你再去看推理小说,你会发现很没意思。不值得看第二遍,缺乏细细品味的东西。这是推理、悬疑小说的弊病,只能是看一遍的快消品,不能够精读细品,本质上就是“钩子文案”。

    东野圭吾的小说其实写得挺不错的,我也读过好几本,包括粉丝们必读的《白夜行》,小众的《从前我死去的家》等等,还是挺有意思的。但东野圭吾难获诺贝尔文学奖,因为在作家或者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眼里,悬疑推理小说的行文结构太简单了,一个钩子把整个故事钩起来。等到这个钩子揭开面纱的时候,故事结束。行内人都知道这是钩子作品,钩子小说属于非常一般的作品,也没有多少文学技巧,大家都明白它的创作原理。

    说到钩子文案,我自己本来也是做自媒体的,其实对这一点,我个人是比较反感的。但又很无奈,无数的钩子视频成为爆款,我不想做爆款视频吗,我也想做。

    大量的钩子视频缺乏有营养的内容,糟粕反而广泛的传播,这再一次表明流行的东西并不一定好。同时未成年人看钩子视频,看多了,对他的成长也非常不好,一些东西讲得玄乎其乎,实质内容非常空洞。抖音上的钩子视频看多了,人会变傻的。

  • OPPO高调“果味”营销,真的可耻吗?

    OPPO碰瓷苹果,宣传果味、OPhone可耻吗?自从去年底OPPO推出findX8,开始碰瓷苹果,在营销、商单广告中直接宣传碰瓷,什么“果里果气”之类的词语。机圈中很多人说OPPO这是无下限、自降身段、low味十足等等。然而,我不这么觉得,因为机圈其实所有人都在学苹果,OPPO大胆承认,这是君子坦荡荡,相比某些小人,OPPO的做法好多了。我认为OPPO明摆着学习苹果,是一种坦然。OPPO就挑明了模仿苹果,苹果就是厉害,我坦坦荡荡的学习,而且跟大家摆明,就是以苹果作为老师来研发产品的。这没什么啊,OPPO只是把真实情况讲给大家听而已,只是把真实情况给大家交代了而已。

    说实话,我觉得OPPO是直面自我。因为大家要明白,机圈都是学习苹果的,谁没研究过苹果。OPPO这种坦荡的做法比小米要好多了。小米也学苹果啊,电影模式、锁屏界面、壁纸风格等等,小米的说法,他们不仅对标、学习苹果,还吊打了iPhone,对不对。我琢磨着小米每年都吊打iPhone,那你已经远远的把苹果甩在身后了呀,你已经遥遥领先了,整天吊打一个在你口中比你弱的选手(苹果)有意思吗?所以大家看到没,小米那一套营销逻辑都说不通了,逻辑都说不走了。反观OPPO这种坦荡的做法,我反而点赞。

  • 关于房子和房价我有很多想聊的

    房价还会跌,大概率还会跌,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是房子出状况的集中期。为什么呢?因为房子是消耗品。就是我们买房的时候,包括我自己买房的时候,忽虑了一个事实——房子是会坏的。房子并不是永久性资产,房子是消耗品,用久了也会坏的,房子也是有保质期的。过了保质期,房子就需要翻新或者重新修建,而我们买房的时候都误以为房子永远都是好的,用一辈子,然后还传给下一代。殊不知,在自己这一代,房子就会风化、老化,无法安全居住,需要重新修建了。那一开始掏钱,掏那么多钱买个几十年的居住,完全划不来,对吧。

    就比如你在成都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,平均也要150万吧,居住50年保安全,每年的居住成本是3万元。50年后,这房子老化无法安全居住,需要翻修、重新修建,又需要多少钱?户均不投入几十万,这房子修不出来吧,其中还得包括爆破、拆掉老旧建筑的费用。

    就是我们一开始误以为房子是永久性不坏、永远居住的物品,因此愿意掏大笔的资金,但其实仔细一看,房子是需要维修、重建的。

    我看到西方工业化社会有一些说法,是说高楼层住宅变成了贫民窟,就是讲几十年后高楼层住宅缺少居住安全性,有钱人不愿意居住,大量租客避免选择,因此沦为了低价住宅,缺钱的“贫民”大多住在里面,形成贫民窟。

    所以当前的房价不仅有需求不足的困境,还有长期问题需要解决。管理层似乎看到了问题,近两年提出了“维修基金”的概念,并且这个维修基金是小区业主作为责任人的。

    从这些因素来看,房价还是太高了。房价的高还体现在租售比偏低,也就是我们的房价和租金是不搭配的,如果房价合理,那么租金偏低了;如果租金是合理的,那么房价偏高了。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呢,我想大多数人认为是后者吧,也就是租金合理,房价偏高。

    未来房价走势值得观察,现在一线城市跌价挺厉害的,尤其是广州和深圳,广州的房价同比10%的跌幅,深圳的跌幅也是紧随其后。北京和上海跌幅小一点,这两个地方的户口非常有价值,房子随着户口而动,因此还能保住房价。主要是北上两地的教育资源好,大量的重点大学,高考资源丰富,相较其他地区,毫无疑问房子更保值。

    我所在成都地区,房价看起来不算贵,但和当地的收入相比,也是不便宜的。成都之所以和二线城市比起来,房价不算高,主要是收入。希望能够早日买到房子呀。

  • 聊聊我对计划生育的认识、思考

    近年来出生率不断降低,新生婴儿在减少,去年出生950万人,但死亡人数更多,国内已经连续两年人口负增长了。现在已经不再提计划生育了,而变成了鼓励生育,各地还出了鼓励措施,奖励金钱等等,当然还在落实中。

    其实从整体来看,计划生育政策肯定会暂停的。我们学数学和生物,可以很简单的看到,人口要稳定,那么夫妻需要生育、养育两个孩子,对不对。等他们老去的时候,他们留下了两个孩子,那么才稳定。如果像以前计划生育,两个夫妻老去了,但只留下一个孩子,那么人口会稳定的减少,从2变成1.就比如现在的独生子女一样,两个独生子女结婚,那么这一对新人将有四个老人需要赡养。

    因此,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容易看到的。但我今天分享一下我的间接,就是父母那一辈的人口红利——他们赡养负担小、养育负担也小。比如八九十年代一对夫妻,只养育一个孩子,毫无疑问,他们的养育孩子的负担小;同时那一代的人,兄弟姐妹多,比如我父亲和母亲都是四兄妹,所以他们向上的赡养老人的负担也低,对不对,四个兄妹来赡养一对老人。因此,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,他们那一代人抚养、赡养的负担都很低,是非常优质的“人口资源”,我不想用“人矿”这个词,因为这词毫无疑问是有贬义的。

    所以那一代人怎么样了?他们敢外出打工,因为家里的养育负担小。而现在你看看九零后或者零零后有多少人,敢完全放手出去打工的,少很多了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的父母老去后,只能靠他们照看,没有那么多兄弟姐妹来帮忙照看了,就是独生子女,哪来的兄弟姐妹。同时还得加上自己至少会生一个孩子吧,所以家庭压力变大了。

    遇到两个都是独生子女的结为夫妻,他们将抚养四个老人,加至少一个孩子;两个人要照看五个人,可见当代年轻人的压力。这也是当前社会的困境吧。确实急需解决,在日本、韩国人口老龄化,他们为了鼓励生育,就是真金白银。确实你可以看到,阻碍生育的也是金钱,金钱占了一大部分。如果是金钱富足,物质压力、时间压力没那么大,那么养鱼孩子的阻碍会少一些。

    另外还有一点是“享乐”,现代社会确实可玩的、可享受的东西变多了。有很多东西可玩的,和老一辈已经不同了,现在人去听演唱会、去旅游、去运动、去社交,这些东西占据他们的时间,相比带孩子,这些娱乐项目无疑也分走了一些精力。所以,就算夫妻收入不错,他们也会考虑一些自己的享受。这个显而易见。人口的发展还需要继续观察,我们敬待发展吧。

  • 小米YU7发布,我对雷军营销方法论的看法

    作为一个爱思考人,关注雷军很多年了,聊聊我对雷军营销方法的看法。

    小米Yu7近期发布,发布会上还是照例对比特斯拉,这一次是特斯拉的ModelY,雷总对比后,当然还是说他们是比肩modelY的。但其实雷总更高明的是,他对竞争对手的评价很高,他捧对手!他会说modelY很强、modelY销量第一。这种以对手的强,来拉升自己的水准的方式,雷军经常用。

    在手机上,雷总就说他们对标iPhone,这样他一下就把自己小米手机的水准,拉到和iPhone一个水准了。至少“小米手机”和“苹果手机”已经产生联系了。然后雷总再用“雷氏对比法”强调小米强过iPhone的地方。这样一来,就给一般人造成小米比肩iPhone,甚至超过iPhone的印象。

    这样的对比方式就是,拉一个强者来对比,先说对方很强,再说自己也达到了对方这个水准。一下子就把自己的产品拔高到了很高的地位。

    这种营销逻辑,如今来看,在雷总的运用下是所向披靡,打得国内友商无还手之地。在手机行业屡试不爽,现在汽车行业也是屡试不爽的。去年小米su7发布,对标特斯拉model3;如今小米yu7发布,对标特斯拉modelY;他深层次的逻辑都是这样。

    当然雷总这种营销方式还是有风险的,因为其实它的产品的真实水准并没有达到他所说的那么高,他只是用一种巧妙的方法,把产品力拔高了。他的真实产品力比他宣传的低,所以他有夸大宣传的地方。诶,只要有夸大,就必然有风险。

    对于小米来说,就是产品质量的风险,以前在手机上还无所谓,手机顶多不好用重启,对用户的生命健康无直接威胁。但汽车不同了,汽车会直接影响用户的生命安全。这也是小米前几个月所遇到的各种事故所表现出来的危机。

    但如今来看,小米尽然”混”过去了,“三个女生夜晚高速”事故没有一个调查结果,此事已经销声匿迹;“su7挖空机盖空气下压”的宣传,没有调查结果,仿佛没发生一样。去年小米14ultra的“龙晶陶瓷”事故,没有正式的调查结果,也已经混过去了。这么多事情,小米都安全过关,只能说雷总NB。

  • 余则成在《潜伏》中究竟成功了,还是失败了?

    《潜伏》关于余则成,在剧的前半段,左蓝和余则成交谈,余则成说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,国、共啊,他的兴趣不大,他希望过自己的生活,夫妻生活,想要在解放后和她(左蓝)结婚,这是他心里的期盼。当时左蓝表达出对政治的兴趣,对全国政局的兴致,但余则成对解放后的政局不感兴趣,他更关注自己的日子。

    余则成在最后一集,组织通过明文电报呼吁他撤离,并在理发店接头,但自己出门的时候,却被站长的人带走,在机场站长表达了对他的信任,打算继续委以重任。但余则成说自己还有点事要回去处理,显然他想乘机溜走,此时国家大局已定,全国就要解放了,他的潜伏任务也结束了,可以和翠萍过自己的幸福生活了,他已经错过了左蓝,翠萍不能再错过了。但他没走成,站长执意让他上飞机。结尾翠萍即使没用这个名字了,用回了真名桃花,但她向组织反映丈夫的状况,找余则成。余则成在组织内是真名,组织也在使用余则成继续潜伏,组织肯定知道这个人的存在。但组织却告诉翠萍没找到此人,显然是欺骗。

    余则成是聪明人,他向组织询问翠萍的情况,组织却告知他没找到翠萍,以余则成的头脑,他能猜到大概率组织欺骗了他。不知道余则成以后如何面对生活,他为组织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情报,组织却有意隐瞒他。只能说《潜伏》的结局意味深长。

  • 令狐冲被骗了吗?我看《笑傲江湖》后的个人分享

    令狐冲真的被骗了吗?《笑傲江湖》中的这一情节颇为耐人寻味。

    在梅庄营救任我行的过程中,稍有社会经验的朋友大多能看出,向左使其实是借助令狐冲来达成自己的目的。令狐冲被利用,这一点几乎没有争议。

    更巧妙的是,令狐冲与梅庄四友之一的老三谈论酒道时,所展现的酒道知识,正是此前他在路上与“邪教”中人交流时学到的。当时日月神教的一位人物在酒铺向他讲解了八种酒杯的用途,而这些知识恰好在梅庄救任我行时派上了用场。

    有些阅历的人大概率会心生疑问,这一切是否早有安排?令狐冲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被人算计,走上了一条被精心设计的道路?这些情节的前后呼应,究竟是极度的巧合,还是幕后有人刻意布局?

    细品这些情节,我愈发觉得令狐冲其实是被人精心算计。从他离开福州起,沿途不断有人恭维他,似乎有人有意挑拨他与岳不群的师徒关系,并在关键时刻安排人向他传授酒道知识,为后续的计划埋下伏笔。

    这些细节不禁让我们重新思考令狐冲这个人物的定位。金庸笔下的令狐冲,究竟是洒脱不羁的侠客,还是被人操控的棋子?金庸描写这个角色,仅仅是为了展现他的侠气与洒脱,还是另有深意?